中國古人的墓都有什么講究?分為“墳、墓、冢、陵”679-西安漢陵墓園
中國古人的墓都有什么講究?分為“墳、墓、冢、陵”,門道不少。
現在很多名人的墓地都對外開放,若你有去參觀過且對比過自己祖先的墓地,那么你心中肯定有這么一個疑問,為什么古人的墓有這么多不同的叫法呢?墳、墓、冢、陵這四種都是墓地,但為什么要取四個不同的名字,這里面是否有什么門道呢?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道說道。
其實這些不同的叫法體現了我國封建社會的一種等級制度,不同身份的人死后,其墓地的叫法也不一樣。古代不管貧富貴賤,都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為死者造一個墓穴,但是墓穴的種類卻比較多,從這么不同的墓穴名字中,我們就能清楚地知道死者生前的身份地位。
平民百姓的墓稱為墳,墳的構造為地下棺材,地上丘,由于其子孫經濟能力有限,所以無法為死者立碑作記,所以只能稱為墳。舉個例子,清朝仁宗嘉慶皇帝有兩個女兒下嫁給平民,所以她們死后的墓地也只能稱為墳。
而比平民的身份更上一層的話就是知識分子,由于具有一定的知名度,但又不是官員,所以他們死后的墓地叫做墓。
接下來說說冢,冢專門指有身份的貴族死后所安葬的地方,比如王侯將相等有官職的人。在內蒙古就有一個青冢,它里面埋葬的是王昭君。不過有些王侯將相在死后并沒有留下全尸,特別是那些常年在沙場征戰的將軍,他們中有一部分人的墓地叫做衣冠冢,因為墓地里面葬的不是人,而是死者生前的物品。但能用上冢的人都是身份不一般的人。
最后來說說陵,只有帝王的墓地才能稱得上陵。單從這些陵的占地面積及恢弘的氣派上,大家也能看出來,而現在考古界對這些皇陵也是非常重視的,因為里面有非常多的陪葬品,極具考古價值,如北京的十三陵就是埋葬皇帝的地方。
但除了皇帝的墓地叫做陵之外,后人也會為一些遠古時期的帝王蓋廟宇,主要是為了讓后人對其進行祭祀和紀念,而這種類型的廟也成為陵,比如黃帝、炎帝。另外也有一些人不是帝王,但是他們也按照帝王的標準蓋墓地,比如老子、孔子等。
不過后面這兩種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墓地,而是屬于廟的一種。隨著時代的發展,“陵”字的使用逐漸演變成了對死者的贊揚,烈士陵園中的“陵”字就是最好的證明。
等級制度一直以來都存在的,只不過在古代封建時代尤為嚴重。而現在比的更多的是財力,若是子孫有錢,那么就可以為祖先購買地段好的墓地,人們從墓地位置就能看出死者的子孫經濟實力如何,所以說不是等級制度消失了,而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。
圖片均來自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!
文章來源:網絡 | 更新日期:2023-05-29 18: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