喪禮對于世道人心的安頓作用究竟體現在哪里-西安市殯儀館安靈苑
歷史上的喪禮制度多大程度上達到了敦化風俗的效果?喪禮對于世道人心的安頓作用究竟體現在哪里?
北大教授受訪時舉出了《論語》《孟子》里的說法,其實還有很多類似的說法,比如《禮記》里說,在家庭有冠、婚、喪、祭四種禮,其中喪禮和祭禮是最重要的。特別是孟子說:“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,惟送死可以當大事。”對此,現代人已經很難理解了,大多將其視為一種傳統風俗。
其實,無論中西,所有宗教的核心概念就是“敬”。在西方,他們是對上帝——一種超越性的存在——持有敬意;在中國,儒家雖不能說是宗教,但是對于“敬”也非常強調。敬的基礎則是愛。中國傳統倫理中重要的兩個字:愛、敬。“愛”又稱為“親親”,“敬”稱為“尊尊”。愛是敬的基礎,敬是愛的表現和保證。如果沒有一種敬,沒有一種非常嚴肅認真的“敬”的話,愛是得不到保證的。而現代中國的問題就在過于強調愛而不強調敬,導致愛無法得到保證了。
中國傳統文明是一種禮樂文明。為什么禮如此重要?就是因為它培養著人們的敬。孔子也說,孝不僅僅是奉養,關鍵要有敬。“至于犬馬,皆能有養,不敬,何以別之”。所有重要的禮都是用來體現敬的,而敬的基礎是在愛,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都是有了親情然后產生出敬的態度。
所有的禮當中,喪禮為什么最重要,就在于喪禮尤其能夠體現出敬的態度來。比如說在父母生前,子女對父母會有一種愛,同時也會通過各種禮來表現出對于父母的孝敬,那么父母去世了該以什么態度對待呢?有一個核心觀念——“事死如事生”。《禮記·檀弓》里有一種說法:如果父母去世了,你還認為他的鬼魂仍然存在,那就是一種不智;但如果父母去世了,你真的認為父母就不存在了,那又是一種不仁。喪禮的設立就是在智和仁之間找到一種平衡。
喪禮上所有的哀戚之情都是生前親情的一種延續。因為本來你和父母是非常親密的,現在父母離開你了,肯定有一種不舍的情感,所以要以各種方式把這種情感盡可能表達出來。但僅僅是哀戚之情是不夠的,沒有父母就不可能有你,父母如果不在了,你自己的來源就沒有了。所以不能斷然說父母不存在了。喪禮會有各種儀式,假定父母的鬼魂仍然存在,仍然以和生前一樣孝敬的態度來對待這些鬼魂,但在理智上又反復提醒自己鬼魂是不存在的,這就是所謂的“事死如事生”的含義,一種“敬”和“愛”的情感結合。
故而喪禮既是要以一種方式盡可能表達哀戚之情,因為他確實已經不在了;但是另一方面又要假定他仍然存在來盡可能表達一種敬,這也是生前對他敬的一種延續。這對于培養中國人的真誠情感——不會因為人死就當他不曾存在——是非常重要的。
所以這也是為什么說民德歸厚。一個人如果不斷以這種方式來培養愛敬之情,如果能真正在愛和敬之間找到一個平衡,他的道德是會培養得越來越高尚、人品也是越來越厚道的。這也是為什么在中國古代的禮當中,喪禮和祭禮是最重要的。
文章來源:網絡 | 更新日期:2023-05-09 16:3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