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去世以后,土葬好還是火葬好?-白鹿原公墓
火葬俗稱火化,是處理尸體的方式,具體而言是用火將尸體燒成灰燼,然后安置在容器中(骨灰罐)、埋于中、撒于水中或天空中。印度教、佛教盛行火葬,道教、儒家、伊斯蘭教和基督宗教則盛行。自從二十世紀開始,火葬在*各地得到提倡,以節約日益短缺的耕地。至今,中國總體火化率接近50%(上海等城市市民火化率達%),美國為56.1%,韓國為74%,日本為99.85%(年),臺灣地區為95.65%(年),瑞典及丹麥火化率皆達75%,英國為72.45%,新西蘭70%,澳大利亞則為65%。
1、現代火葬程序
火葬儀式一般在火葬場舉行,火葬場有一個或多個火化爐?;鸹癄t是一個工業用的火爐,它的溫度可高達- °C,確保能瓦解尸體?;鸹癄t每次只準火化一具尸體,這也是很多國家的法例,包括美國?,F代火化爐的燃料包括瓦斯和柴油。很多的火化爐都有可調校的控制系統,用來監測火化時火爐的情況?;鹪釄鲇袝r是禮拜堂或殯儀館的一部分,或墳場提供的獨立設施或服務。
絕大部分的火化爐都有標準大小。但也有一些超大火化爐,這可處理重達公斤的死者。此外很多*火葬場會另設一個小火化爐來處理年幼或夭折的兒童。
珠寶首飾,如手表和戒指,通常會在火化前拆下并退回家屬。還有心臟起搏器,在火化前必須拆除,因為心臟起搏器可能會爆炸或損毀火化爐。
火化后剩下來的都是干骨頭碎片,大多是鈣磷酸鹽及次要礦物質。由于干骨頭碎片的重量非常接近骨骼的重量,所以它們會因應不同人而有所不同。
火化完成后,骨頭碎片會從火化爐掃出來,然后由操作者使用粉碎機,把其磨至沙狀的骨灰。由于火化后的骨頭碎片被磨成灰狀,因此也就稱為“骨灰”。
接著,骨灰會被放置在一個容器里,它可以是一個簡單的紙盒,或一個花式的骨灰甕。
骨灰可以存放在一個骨灰甕,或撒在一個特殊的地方,如山上、海中(海葬)、或埋在地下等。但最后怎么處置都是看死者生前遺愿或其宗教信仰。
2、在中國的歷史
在古代中國,由于受到儒家思想“入為安”的影響,火葬并不盛行。因為中國傳統,死后要留全尸(從“死無全尸”,“死無葬身之地”等這幾句詛咒可以看出), 所以人們通常會選擇,以便死后留全尸。但邊疆少數民族很早就有火葬。中原地區興起火葬的觀念還在佛教傳入之后。
佛教在東漢傳入中國,中原地區開始出現火葬,但是并不常見。但寺院高僧圓寂后,大多采用火葬方式。寺院高僧的焚尸爐又稱為化身窯?!陡呱畟鳌酚涊d了許多中外僧徒焚身之事,死后焚化火葬,甚至有人以自焚圓寂。
宋太祖時期禁止火葬,但火葬仍舊流行。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火葬最盛的一個朝代,據估計,宋朝全國各地的火葬率約在10%至30%之間,而直到今天,我國的平均火葬率也才不過50%。例如《水滸傳》第25回中武大郎死后在棺材內火葬。年,宋徽宗被俘八年后病死在五國城,據稱也是依當地習俗實施火葬。
南宋朝廷禁民間火葬,元朝則規定漢人一律。
明末清初中國仍禁止火葬,但仍無法完全根除火葬的習俗。清初允許火葬,例如努爾哈赤去世后為火化,入關后的初期,順治帝、董鄂妃也是火葬,但是此后開始限制火葬而鼓勵。但清朝的佛教僧尼,及一部分信徒,仍然在寺廟里火葬。乾隆頒布〈旗民喪葬禁令〉后嚴禁全國百姓火化喪葬。
建國后,倡導火葬取代。年國務院發布《關于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》。首次規定在“人口稠密、耕地較少、交通方便”的地區強行推行火葬,并且對不遵守該規定的國家職工實行處分。年7月21日發布的《殯葬管理條例》也有同樣規定。但是,推行并不順利,尤其在農村地區。第一,“入為安”是很多中國傳統的觀念,尤其很多老年人都很反對火葬。此外,很多中國人對火葬也不太理解,他們把火化后的骨灰如般照樣地放進棺木然后再,結果一樣不能節省地。
3、還是火葬?
火葬益處:
是某些環境污染物的已知來源,其中的防腐液里的汞、砷和甲醛都會污染地下水。而靈柩本身也是另一種污染來源。其他污染問題還有,死亡或埋葬前(如放射治療)進入人體的放射性同位素,這些尸體的腐爛都可能造成環境污染。
另一方面,占用了大量的空間。在傳統的,尸體會被放在一個不同材料制成的靈柩中。許多墳場,尤其是在日本、歐洲以及較大的城市,開始出現空間不足的問題。
對某些人來說,他們不喜歡傳統的,長遠考慮覺得其分解過程緩慢,有些人覺得他們比較喜歡火葬,因為其尸體能立即處理。
此外,成本因素往往使火葬更具吸引力。一般來說,火葬費用低于傳統的服務,尤其是選擇直接火葬,尸體只要依法盡快火化,而沒有其他任何形式的服務。不過,火化服務的費用可以有很大的差異,主要基于死者或其家屬希望如何進行火葬儀式。
火葬壞處:
火化過程對環境有顯著的影響。
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飛特意發布了一篇文章,該篇文章的核心觀點便是:“是人最后的尊嚴,人在死之后不能像燒垃圾一樣被燒掉?!?/p>
吳飛教授認為,是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風俗,而火葬則是不尊重逝者,因此不能像燒垃圾一樣來對待逝者。
文章來源:網絡 | 更新日期:2023-05-05 09:12